草原先民視馬為蒼天的使者,錫林郭勒盟蘇尼特草原出土的戈壁安琪馬化石,將蒙古馬的歷史推到了1000萬年以前。與馬為伴,蒙古族牧民自有記憶起,在那些創世紀的傳説中,他們就已經在馬背上了。
烏珠穆沁黃驃馬產於錫林郭勒盟東,西烏珠穆沁旗和東烏珠穆沁旗薩麥嘎查一帶的草原。烏珠穆沁草原是我國最富饒的天然牧場之一,土壤肥沃,河流縱橫,牧草種類繁多。烏珠穆沁草原有着悠久的馬文化歷史,烏珠穆沁人民非常注重馬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致力於打造和宣傳烏珠穆沁黃驃馬文化,併成功註冊了“烏珠穆沁黃驃馬”地理標誌集體商標,為進一步促進馬文化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烏珠穆沁黃驃馬素來以體型勻稱、耐力好、體質結實、奔跑力強、騎乘速度快、四蹄矯健、肩寬胸闊而著稱,與世界上的一些著名馬種頓河馬、阿拉伯馬、英國純血馬等相比,它不是最漂亮的,也不是短跑最快的,但絕對是最具耐久力和長短跑兼具的。如果讓烏珠穆沁黃驃馬與世界上一些名馬比賽,剛開始領先的估計不會是烏珠穆沁馬,但是兩三個小時以後,領先的不會是別的馬,更不必説連續一兩個星期的長途奔跑了。它是在當地自然條件下,經過牧民長期選育成的一個優良類羣。
烏珠穆沁馬體型中等,外形特點是鼻孔大、眼睛明亮、胸部發達、四肢短,鬃、鬣、尾毛特別發達,青毛最多。其體形特點是弓腰,尻較寬而斜,後肢微呈刀狀和外弧肢勢。毛色主要為騮毛、黑毛和慄毛。成年公馬平均體高、體長、胸圍和管圍分別為:130釐米,137釐米,158釐米,17釐米,成年母馬分別為:127釐米,133釐米,155釐米,17釐米。烏珠穆沁馬適應性很強,戀膘性好,發病率低,繁殖性能好。黃驃馬就是其中的優秀代表。
黃驃馬的含義是“黃馬帶白點”。此馬的白點多位於肚子和兩肋處。最主要的是馬頭上有白毛,形狀圓如滿月。所以別名“西涼玉頂乾草黃”。黃驃馬即使餵飽了草料,肋條也顯露在外。所以另有別名“透骨龍”。是難得一遇的寶馬良駒。
歷經三年多考察調研,多方徵求有關專家和業界資深人士的意見,經中國馬會研究決定,正式授予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中國黃驃馬”之鄉的榮譽稱號,並於2018年7月28日在東烏珠穆沁旗那達慕大會場進行了現場授牌儀式。
如今,草原牧人對馬的崇拜從過去那種神祕莫測的自然狀態上升為一種具有理性的文化象徵意義的馬崇拜,牧人表達馬給草原生活帶來巨大實惠的感恩之情,融匯了由崇拜馬而形成的一種精神境界,即:像蒙古馬一樣吃苦耐勞,一往無前! (通訊員)